新闻动态

1955年全军授衔陈毅为元帅,刘少奇反对周总理力保,粟裕失之交臂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14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1955年的时候,新中国开始给军官们定衔,这事儿进展到了挺重要的关头。到底哪些人能拿啥衔,大家伙儿议论纷纷,意见不少。

这事儿不光是为了个人的脸面,更重要的是要好好衡量革命路上那些将领们的功劳。在准备给的元帅头衔名单里,陈毅的大名清清楚楚写着呢。可是,在一帮人商量的时候,却出现了不少分歧。

刘少奇明确提出了不同意见,然而周总理却有着相反的观点,他坚持要支持陈毅评选元帅。

1955年9月27日那天,在中南海的怀仁堂,大家经过好几轮的商量和考虑后,举办了个很隆重的授衔仪式。毛主席特别严肃认真地把元帅的委任状亲手交给了朱德、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贺龙、陈毅、罗荣桓、徐向前、聂荣臻、叶剑英这十位将领。

为啥刘少奇会持反对意见,而周总理却坚决支持呢?

【毛主席等人主动让贤放弃授衔】

新中国成立后,国内开始慢慢进入和平发展的时期,各种规矩和制度都慢慢建立并整顿起来。这里面,授衔这事儿特别重要,它是对那些为革命付出巨大努力的先辈们的肯定,也是让军队变得更现代、更正规的一个大动作。

授衔的准备事项交由一个特别成立的专家团队来搞定。他们细心地回顾了从革命打仗那会儿起的每一仗,从起义的星星之火讲到反围剿的艰难岁月,再到抗日战争的拼命抵抗和解放战争的关键胜利。他们详细记载了每位将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为、战功和付出,并且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。

评定元帅军衔时,那真的是非常小心,经过了好几轮认真仔细的商量和挑选,最后才弄出一份初步名单,上面有13位元帅,还有1位大元帅。大家都知道,这个大元帅的位置,肯定是给毛主席留的。

当这份名单送到毛主席面前让他看时,毛主席立马就说,他不当这个大元帅。

他觉得,给军人授衔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、让大家心往一处使。要是自己真去当这个大元帅,说不定会闹出不少没必要的风波,甚至有人会因为军衔高低掐起来,这样一来,军队的团结、国家的建设都要受影响。他心里头装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未来,对于当不当这个大元帅,他真心觉得没必要。

在毛泽东主席的倡议下,许多中央领导成员都自发地表示不愿意接受军衔的授予。

周总理长时间挑起党和国家重担,管理重要事务,在革命打仗那会儿也是出了大力的,本该能拿到元帅的头衔,但他二话不说,主动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别人,一门心思扑在了国家建设的各种工作上。

刘少奇在党和军队里特别有威望,他觉得应该把更多心思放在国家大局的发展上,所以就没接受元帅的军衔。

邓小平在不同年代都表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,对革命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,但他却谦虚地没把这些功劳挂在嘴边,而是专心投入到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工作中去。

军委认真听了各位领导的想法后,对授衔的人选进行了多次推敲。大家又忙了起来,再次仔细衡量每位将领的战绩、付出和在军队里的威望,考虑各种因素,想要做到既公平又公正。经过好多轮深入商量和研究,十大元帅的名单终于定了下来。

【元帅评选陷入争议】

1955年,大家期待已久的军衔授予大典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。

陈毅,这位革命路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,本来是元帅头衔的热门人选,可他却卷入了一场风波。那时候,有个铁定的规矩:“凡是已经不在部队里,或者转到其他部门工作的同志,都不能参加这次的评选。”而那时候的陈毅,已经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,照这个死规矩来说,他好像是没资格参加的。

消息一传开,大家意见纷纷。讨论越来越火,工作人员不得不再次翻出陈毅的资料,从那些旧得发黄的档案里,找那些证明他赫赫战功的文件。每一场战斗的具体情况,每一次立功的记录,都重新过了一遍。经过好多轮的琢磨和比对,最后决定把陈毅的名字去掉。

这时候,刘少奇提到了粟裕,说:“粟裕同志在革命斗争岁月里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想当初在南昌起义时,他虽然只是个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班的小班长,但那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和铁一般的信念。后来,他一路辗转来到了井冈山,参加了异常艰难的反‘围剿'战斗。在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中,他不断磨练自己,慢慢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官。”

刘少奇强调,粟裕是新四军和三野里的出类拔萃的人物,在革命的一路上,不管是打仗时的指挥本事,还是给部队搞建设、谋发展,他都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,这点是谁也抹不掉的。

他指挥的战斗充分显现了他的高超军事才能,并且在引领战争获胜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完全有资格被提名为授予元帅头衔的人选。

粟裕和陈毅其实有不少共通点。他们都是很有魄力的领导者。在处理事务和指挥作战上,两人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出色的能力。而且,他们对于军队的纪律性要求都很高,都强调严明的军纪是胜利的重要保障。在对待士兵方面,粟裕和陈毅也都十分关心士兵的生活和训练,总是尽自己所能去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总的来说,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。

粟裕来自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家庭,他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时,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,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书。他还热心参与学生活动,一直在找能够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办法。这些经历给他后来的军事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陈毅漂洋过海去了法国,一边打工一边学习。在那里,他接触到了不少新潮的思想和观念。一回到国内,他二话不说,立马就扎进了革命的浪潮里。

朱德和毛泽东汇合后,两人联手致力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创建工作。

在之后漫长的战火纷飞时光里,粟裕和陈毅变成了最合拍的伙伴。在华东的战场上,当国民党军队猛烈反击时,他俩配合无间,一起商量打仗的策略。

粟裕和陈毅,俩人的故事紧密相连,实力不相上下。每次历史的重要关头,都能看到他们一起冲锋陷阵。靠着出色的打仗本事和不变的革命决心,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,立下了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大功劳。

【刘少奇反对周总理力保,粟裕失之交臂】

授衔仪式还没开始前,刘少奇跑到北戴河去休养。他大声喊道:“陈老总!”陈毅一听到声音,立马扭头一看,发现是刘少奇,赶紧迈开大步迎了过去:“哟,这不是巧了嘛,在这儿能遇见你!”

现在,大家伙儿都在热议大授衔的事儿,他俩聊着聊着就扯到了这个话题上。

刘少奇试着跟陈毅商量:“陈老总,现在大家伙儿对授军衔这事儿都挺上心的。我就琢磨着,你对当元帅这位置,介不介意让给粟裕同志呢?”

刘少奇话音刚落,陈毅立刻应声:“没问题!”他眼神望向远处,继续说道:“粟裕的打仗本事,大家心里都清楚。这么多年,咱们一起冲锋陷阵,他打了多少场关键的仗,给革命立下了大功。授衔就是为了肯定这些功劳,只要对革命事业好,对军队建设有帮助,我退一步,把位置让出来,没啥好讲的!”

粟裕听到刘少奇为他争取元帅头衔的事情后,心里头五味杂陈。对他而言,军衔不过是个名头,最关键的是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。

接着,粟裕跟组织说,他不想当元帅。他讲道:“我投身革命,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。这么多年,我就做了军人该干的活儿,现在能得到大家的肯定,我就挺知足了。元帅这个位子,还是留给更适合的同志吧,我相信他们能更好地担起这份荣耀和任务。”

粟裕主动请辞的消息传到了毛主席那里,毛主席直夸他:“粟裕真是不一般!他三次拒绝当大帅,1945年不当华中野战军司令了,1948年又辞了华东野战军司令,现在元帅的头衔也不要了。和那些为了军衔争得面红耳赤的人比起来,粟裕真是高出了太多太多。”

粟裕因为态度坚决地推辞,最终陈毅被授予了元帅军衔。

不过,大家心里还是对陈毅已经转业这事儿有些担心。每个人都在那儿说自己的想法,议论纷纷,谁都清楚,这个决定不光和陈毅自己有关,对整个授衔工作的影响也很大。

周总理听完报告后坚决支持陈毅:“咱们可以瞅瞅苏联的布尔加宁元帅,他既是苏联部长会议的主席,又是元帅,两边都干得特别出色,这足以说明职位和军衔能并存。陈毅同志也是这样,革命战争时他带头打了好多硬仗,对新中国的成立功劳大大的。现在他虽然是国务院副总理,但他在军事上的本事和对军队的付出,咱可不能忘了。”

周总理讲了一番话,条理分明,合情合理,让大家的担忧一下子都没了。

最后,陈毅的名字又被放回了候选人的行列,粟裕呢,则被授予了大将军的荣誉,排在了十位大将的最前面,位置就在十大元帅之后。

#百家说史品书季#